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经济贸易学院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1年12月06日   经济贸易学院

    一、 经济贸易学院概况

           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是我校成立较早的学院之一,现有在职教职工5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高级经济师)15人,高级职称占比36%;博士8人,硕士27人,硕士以上教师占比70%。师资结构较为合理。多位教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国内名校,师资力量较强。

            经济贸易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初步形成了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的学科体系。经济贸易学院下设金融工程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酒店管理教研室,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证券与期货、酒店管理三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404人。

           经济贸易学院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学与科研实力稳步提高。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立项1项;立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一项;结项方面,纵向课题,省部级结项1项,市厅级结项1项,横向课题结项1项;2020年项目科研经费总到账量为16万元,其中纵向课题到账经费6万元,横向课题到账10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篇,CSSCI 1篇;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校级重点教研项目立项1项,一般项目立项1项;举办两场高层次校外专家学术讲座,分别是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二玲教授“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与申报心得”和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施炳展教授“关于国家级课题申请若干课题探讨”。

            现有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河南省优秀教师1名,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一流课程一门,校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重点课程2门,校级网络资源课程1门。

           经过多年的建设,经济贸易学院已发展成为经贸、酒店管理和金融投资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十四五”期间,根据我校转型发展需要,经济贸易学院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稳步建设和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积极申报新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

    二、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贸易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国标》为依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依托,以素质教学体系、基础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撑,探索并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设置与专业标准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服务面向

           经济贸易学院以服务于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为己任,立足河南,面向中原经济区,走向全国。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经济贸易学院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已有九届千余名毕业生;金融工程专业于2017年开始招生,2020年首届毕业生63人。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2020至2021年,经济贸易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404人,其中本科生568人,占学生总数的40.46%;专科生836人,占学生总数的58.06%。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0年,经济贸易学院两个本科专业面向河南、山西、辽宁、天津、山东、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贵州、云南、海南、广西等十四个省市招生,计划录取人数110人,实际录取110人,实际报到110人,报到率100% %,其中本省招生75人,占招生总数的68.18%,外省招生35人,占招生总数的31.82%。202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升本计划录取人数20人,实际录取21人,实际报到21人,报到率100%。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收文科生,2020年录取最高分数为553分,高于本科二批控制分数线88分,录取最低分544分,高于本科二批控制分数线79分。金融工程专业招收理科生,2020年录取最高分数为545分,高于本科二批控制分数线127分,录取最低分528分,高于本科二批控制分数线110分。

    三、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情况

           2020~2021学年,经济贸易学院有专任教师4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86%,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3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1.39%,其中博士8人,硕士27人;45岁以下的教师2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5%;双师双能型教师2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8%;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8.6%。

    (二)生师比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在校生307人,现有专任教师21人,生师比14.62:1,生师比符合国家规定;金融工程专业现有在校生261人,现有专任教师10人,生师比26.1:1,生师比不符合国家规定。

    (三)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2020~2021学年,经济贸易学院有3名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主讲8门本科课程,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为100%,教授讲授课程的门数占本科课程总数的4.82%。经济贸易学院现有副教授15人,为本科生上课的13人,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为86.7%;副教授主讲64门本科课程,占本科课程总数的38.55%。

    (四)教学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2020~2021学年,投入教学经费50.05万元,其中办公经费8万元,教学业务费20万元,实习实验费22.05万元。

    (五)教学行政用房情况

           教学行政用房2,277平米,其中行政用房1,527平米,实验室用房750平米。

    (八)资料室图书情况

           经贸学院资料室拥有各种专业书籍5,500余册。

    (九)教学仪器设备

           截至2021年7月,经济贸易学院教学仪器设备价值为125.5万元。可用于教学的实验设备164台,教学软件3套。

    四、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经济贸易学院依据学校转型发展和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申报了《经济学》本科专业,在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体系上,我们尽了自己的力量。我们以审核评估为契机,依据《国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全面梳理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各课程模块及学分要求,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及实践教育课程”五位一体、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各专业选择合适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相应的学时、学分要求,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目标和作用,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

    (二)课程建设

           坚持目标导向,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经济与贸易类)课程设置的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五大课程体系。

           五大课程体系聚焦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专注于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新增加前沿知识课程。

    五大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18门。学科教育课程设置包括教育部质量标准规定的全部课程,另外增加了体现专业特色的前沿知识课程。

           五大课程体系都设置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25%以上。专业实践必修的7门课程都是围绕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总体看,课程体系的设置,坚持了人才培养目标导向,遵循了教育部质量标准,符合专业知识体系逻辑要求,突出了专业特色。既确保了核心知识内容,又吸收了学科专业前沿知识。

    (三)教材建设

           在教材选用方面,坚持完善的教材选用制度,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规划立项教材等优秀教材。另一方面,我院组织教师编写应用型本科专业通用教材,主编“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联盟”规划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金融学理论与应用》,两本教材已在2020年下半年试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获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

    (四)教学改革

           学院鼓励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参与教材编著,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教学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自2018年以来,多位教师使用雨课堂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学院每位老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明确学业评价和学习激励措施。同时,学院还开展了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与反馈活动,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2020~2021学年经济贸易学院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微观经济学》获批省级一流课程,《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金融学》获批校级一流课程;成功申报河南工程学院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一项,一般项目一项;在河南工程学院首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中,刘妍彬、孙多友老师获得二等奖,黄鹂老师获得三等奖;朱晓会老师主持的《金融量化投资实践课程师资培训》立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黄鹂老师在2020年河南工程学院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学校特等奖;同年在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第二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省二等奖。

    (五)产教融合共建情况

           做实同心圆经贸学院,加强与中原证券、高顿财经、浙江同花顺等公司的沟通联系,争取在企业冠名班、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实验室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五、专业培养能力

    (一)专业培养目标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培养具备扎实的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掌握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2.金融工程专业

           金融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金融工程及金融投资分析相关业务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从事金融工程业务操作和公司理财及投融资运营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开拓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能够在金融机构、政府、事业单位从事金融投资管理及在各类工商企业从事投融资业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培养方案修订以“四个回归”为根本遵循,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强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落实,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减少学分总量,控制课程总量,提升学分质量,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62学分,总课时控制在2100学时之内。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三)课程体系

    1.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进一步优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体系、内容和结构,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推进专业思政,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2个专业中,实践课程比例都超过了20%。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学时学分结构情况见表一。

    表一 各专业培养方案学分学时结构

    专业名称 总学时 总学分 必修课学分 选修课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学分 理论教学学分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96 162 144 18 24 121.5 3 13.5
    金融工程 2016 162 143 19 25 110

    3

    24

    2.各专业主要课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

    金融工程专业: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证券投资学、衍生品交易、金融工程等。

    (四)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

           2020~2021学年,开设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15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2个,开放实验项目1个。

           学院与7家机构或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个,与同心圆教育集团成立同心圆经贸学院。

    2.毕业论文

           本学年经济贸易学院共有毕业生166人,开设了200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论文题目。我院共有28教师参与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2021届毕业论文中,90%来自社会实践、实习、社会调查等生产社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次。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积极性明显增强,项目水平稳步提高,取得较好成绩。

           2020~2021学年,有166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2020年11月“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金融工程18级本科学生宋明志、刘冰倩获得国家级二等奖;李攀、陈璐、刘灏泽、张果、陈俏获得省级一等奖;田艳敏获得省级二等奖。此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金融工程2018级学生苏想想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专业技能比赛方面: 组织学生参与全国金融职业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2021.4.16 ~ 2021.4.30在第十届 POCIB 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中,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本科一队荣获团体二等奖,本科二队荣获团体三等奖;本科一队张葳葳、崔春宁荣获个人一等奖;本科一队闫可荣获个人二等奖;本科一队李依可、本科二队赵佳懿、张淼和本科三队薛婷、郝梓帆荣获个人三等奖。

    六、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学院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把教学质量作为学院的生命线。

    1.院领导重视教学工作

           学院将教学工作作为党政工作的核心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头等大事。完善了院领导听课制度,院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并参与教学研讨;深入行业、企业广泛了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就业等相关情况。本学年院领导深入课堂听课62学时。

    2.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过程

           学院强化制度保障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本学年制定、修订了教师管理、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10多项,保障了本科教学质量。

    3.师资保障教学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战略,遵循引进与稳定并重,培养与使用并举的原则,不断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以教学为根本,努力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学院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和提升,通过组织各类进修研修活动,通过教师讲课大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认真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积极聘请校外著名专家、教授来校举办讲座,指导实习实训。

    4.科研促进教学

           学院积极鼓励教师投身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通过开展学术讲座和学科竞赛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年度完成的两本自编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金融理论与应用》开始投入使用。

    (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健全

           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健全。建立了学院教学质量标准、院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等。现有院级督导3名,学生信息员9名。

    (三)教学日程监控及运行

    1.教学督导制度

           学院督导不定期听课,每学期听课面覆盖到每位任课老师。督导参与学生论文、试卷、期初和期中教学质量等检查。

    2.教学检查制度

           根据教学管理规律,围绕教学活动的计划、运行和结果三个主要环节,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大检查。期初重点对教学准备进行检查和监控,期中重点对教学运行进行监控,期末重点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进行检查。

    3.听课、评课制度

           学院领导、系(教研室)主任、教师每学期必须深入课堂听课,及时了解老师讲课情况。每学期院领导听课5次,教学院长听课6次,教研室主任听课5次,老师听课3次。

    学生、同行评教覆盖面100%、督导评教覆盖面为90%,院领导听课覆盖面96%。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师讲课大赛

           我院教师黄鹂在2020年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活动校级特等奖和河南省二等奖。

    七、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满意度

           多年来,每学期均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学信息员反馈及教师同行评教、院校两级督导与领导听课制度等,积极落实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2020~2021学年学生对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评价满意率100%,对教师讲课效果评价除均为优(评分90分以上) ,覆盖率100%。

    (二)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情况

           2020年11月“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金融工程18级本科学生宋明志、刘冰倩获得国家级二等奖;李攀、陈璐、刘灏泽、张果、陈俏获得省级一等奖;田艳敏获得省级二等奖。此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金融工程2018级学生苏想想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在第十届 POCIB 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中,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本科一队荣获团体二等奖,本科二队荣获团体三等奖;本科一队张葳葳、崔春宁荣获个人一等奖;本科一队闫可荣获个人二等奖;本科一队李依可、本科二队赵佳懿、张淼和本科三队薛婷、郝梓帆荣获个人三等奖。

    (三)应届本科毕业生情况

    1.毕业、学位授予情况

           2021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含专升本)166名,164符合毕业条件,毕业率98.8%,164人符合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率98.8%。

    2.考研情况

           2021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人数为9人,考研率偏低,只有5.42%。

    3.毕业生就业情况

           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1.71%。

    (四)用人单位满意度与毕业生成就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各项能力素质评价较高,对毕业生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和责任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满意度较高。

    2.毕业生成就

           2021届本科毕业生一人考取公务员,9名考取研究生。

    八、特色发展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课程思政、专业课思政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专业建设——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三大专业群全面发展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专业架构。按照“专业提升对接新兴产业的需求、课程研究对接工作岗位要求、课堂管理对接示范课堂的设计、实习实训对接高素质养成的要求”,以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优化专业布局,实现资源共享,按照“整合优化、重点发展、凝练特色”的原则,推动国贸、金融、酒店管理三大专业群全面发展。积极对接现代服务业,利用电商平台推进国贸专业转型提升。

    (三)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

           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任务,加强应用研究,服务行业与企业发展。学校与同心圆教育集团组建同心圆经贸学院,探讨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产学融合、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协同发展。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转型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实习实验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科研不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要求。

    2.办学资源短缺

           学科专业建设离不开经费投入,目前,我院经费不足,实验室及实验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制约着办学质量的提高;高水平人才欠缺,限制学院发展。

    3.学科专业与地方需求契合度不高

           两个本科专业优势不明显,专业特色没有建立起来。由于对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质量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的专业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待进一步提高,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4.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管理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有待加强,教师、教研室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还不够到位。

    (二)改进措施

    1.加快转型,促进内涵发展

           一是转变思想,坚定转型发展大方向;二是深入调研,深入行业、兄弟院校考察及邀请行业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做报告等方式,提高教职工大局意识、改革意识;三是加大力度拓展转型发展合作空间,树立协同育人、合作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

    2.实施人才队伍提升工程

           坚持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3.实施专业建设推进工程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加强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建设。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着眼点,整体推进应用型专业建设,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4.提升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协同育人创新平台;科学规划实验室,完善实验室管理办法;以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办学路子,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关闭窗口